讲师课程更多
-
2015-11-13...查看详情>> ISO9001:2000标准审核要点(举例) 共51条:5+11+5+20+10条 第4章 质量管理体系: 5条 4.1: 是否识别了QMS所要求的所有过程(包括所有外包过程)? 4.2.1:1.质量方针和目标是否形成文件? 2.是否制定了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(包括6项活动)? 3.是否制定了三级文件,以保证过程有效的策划、运行和控制? 4.2.2:1.质量手册说明的删减细节是否合理?质量手册内容的覆盖面是否完整? 2.质量手册中各过程的描述是否反映了组织产品的特点? 3.质量手册是否批准、控制发放、评审? 4.2.3:1.组织是否制定了关于批准、评审、更新、重新批准、识别、修改状态和发放控制的程序? 2.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哪些?文件是否适合组织的产品或质量管理体系? 3.文件发布前是否得到批准?文件的修订是否及时?修订后是否重新批准? 4.识别文件现行修订状态的方法是什么?是否满足要求? 5.使用处是否得到有效版本的适用文件?作废文件是否从发放场所及时撤回? 6.外来文件(包括产品的法律法规要求)是否得到识别?发放如何控制? 7.保留作废文件的标识是否清晰? 4.2.4:1.是否制定了质量记录的程序文件(说明质量记录的标识、储存、保护、回收和保存期)? 2.质量记录的标识是否清楚?检索是否方便?质量记录的保存期是否得到规定? 第5章 管理职责: 11条 5.1:1.最高管理者对其建立和改进QMS的承诺能够提供哪些证据? 2.最高管理者如何认识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? 3.最高管理者采取哪些相应措施将重要性传达组织的成员?组织的成员如何认识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? 5.2:最高管理者是否确保顾客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,从而增强顾客满意? 5.3:1.最高管理者对质量方针的重要性认识如何? 2.制定的质量方针能否满足标准的要求(符合要求并持续改进QMS)?是否合适? 3.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的关系是否明确? 4.组织采用什么措施传达质量方针?组织各层次对质量方针的沟通和理解程度如何? 5.质量方针的(持续适宜性)评审及修改状态是否符合文件控制要求? 6.质量方针是否得到批准与控制? 5.4.1: 1.质量目标的设定是否与标准条款要求相一致,并具有可测量性?质量目标的测量方法是否明确? 2.质量目标与质量方针的框架是否一致? 3.质量目标的分解(不同职能和层次)是否适宜? 4.质量目标是否已经得到沟通和理解? 5.4.2: 1.质量策划的输出是否形成了文件(如质量手册、程序等)?实现质量目标的资源是否齐备? 2.质量目标的实现程度如何? 3.质量策划是否体现了QMS的持续改进? 4.质量策划的更改是否受控?更改期间QMS的完整性是否得到了保持? 5.5.1: 1.对应组织QMS各过程的职能,是否明确了相应的部门和岗位? 2.部门和岗位的职责、权限及相互关系是否清楚、协调? 3.部门和员工是否明确自己的职责、权限及相互关系?各职能和层次间的职责如何沟通? 5.5.2:1.最高管理者授权何人为管理者代表(任命书)?其职责和权限是什么? 2.管理者代表采取什么措施来实现自己的职责和权限?效果如何? 5.5.3:1.组织内沟通工具和沟通过程有哪些?组织是否经常就QMS的有效性进行了沟通? 2.各部门和人员是否了解组织QMS的运行状况? 5.6.1:1.最高管理者如何认识管理评审的重要性? 2.组织是否定期进行了管理评审,以保证QMS的适宜性、充分性和有效性? 5.6.2:评审输入是否包括审核结果、顾客反馈、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、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、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、可能影响QMS的更改、改进的建议? 5.6.3:1.管理评审的记录是否保存?管理评审的执行人、间隔时间、输入及输出是否符合标准的规定? 2.评审输出是否说明了对QMS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、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、资源需求方面所做出的决定和采取的措施? 3.对本次管理评审输出的改进措施是否进行了跟踪验证? 4.上次管理评审的改进措施是否得到了实施?有效性如何? 第6章 资源管理: 5条 6.1:1.最高管理者采取何种途径确定和提供所需的资源? 2.资源的提供是否满足QMS的要求(实施、维持、持续改进QMS的有效性和增强顾客满意)? 6.2.1: 1.组织是否识别了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各岗位人员的能力要求(技术、经验和专业等)? 6.2.2: 1.是否对人员能力胜任与否进行了评价与考核?人员的安排是否满足要求? 2.是否按要求安排了相应的培训?培训的有效性是否得到了评价? 3.员工是否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(质量意识)? 4.是否保持了关于教育、培训和经验的培训记录(如学历、职称、培训及相应资格证书)?
-
2015-11-13...查看详情>> 职业发展与健康人生的7个习惯 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,无论如何发展自己的职业或者事业,但是最基本的追求应该是有一个健康的人生。我们从著名的管理大师:史蒂芬·柯维的<实现完美效能的七个因子>即7个习惯中可以学习到很好的借鉴。在我们的生活中,无论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,在应对刺激的时候,我们的回应总有一段空间,在这段空间里,我们有自由和能力去选择自己的回应,我们的成长与幸福取决于我们的回应。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规划,其实一切都来源于我们的思维,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简单的逻辑中:思维决定行动,行动决定习惯,习惯决定品德,品德决定命运。追根溯源。一切来源于思维。在描述思维前,我们先来看看人生的原则,人生的基本原则是统属于全人类的原则,是基本道理,它们是:公平,诚实,正直,人性尊严,讲究品质,追求卓越等等。而思维是人们看待外在世界的观点,是对事物的理解。原则是不会变的而思维因人而异。要追求什么样的人生,取决于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。 史蒂芬·柯维将人类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:依赖阶段,独立期,互赖期。处于依赖期的人围绕“你”这个观念—你照顾我;你为我的成败负责;事情若有差错,我便怪罪于你。独立的人着眼于“我”—我可以自立;我为自己负责;我可以自己选择。达到互赖的人从“我们”的观念出发---我们可以自立,合作共创伟大的前程。 并不是所有有经济能力的成年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人,因为生理上发育完全并不意味心理或情感同样成熟。这样就需要我们来学习7个习惯, 7个习惯中的前三个习惯,就是帮助我们从依赖期走向独立期成为一个独立的人,实现个人的成功。 习惯一:“积极主动” 积极主动是其余6个习惯的“精神后盾”,她的含义不仅是积极主动采取行动,而且还代表人必须为自己的思想,情感,行动负责。积极主动的人能认识到,在刺激与回应之间,自己有选择如何回应的自由与能力,他们的行为是在价值观与原则的基础上的自我有意识选择的产物,而不是外部环境或他人行为影响的结果。 一个人是否积极主动,可以从他对周围事物的关注范围的大小做一个判断。健康,子女,事业,经济状况,世界政治等都可以归入“关注圈”,但是这些事情中,有一些是自己可以把握的,有些是自己无能为力的,把自己可以把握的事情圈起来就形成了自己的“影响圈”。 一个主动积极的人,着重于自己的“影响圈”,脚踏实地,一心做事,并不断扩大自己的“影响圈”最终走向成功;而消极的人,全神贯注于自己的“关注圈”徒劳地耗费自己的精力,但是因为方向错误,最后可能一事无成。 如果,你一直说:“办不到。没有时间,他气死我了”这说明你依然处于“依赖期”—办不到,没有时间是外力控制了你,他气死我了是外力控制了我的情绪,这都说明你不是一个独立的人。 习惯二:“以终为始” 在你的一生中,你的一举一动都是你最初的期望来决定的,一个组织也是一样,必须有一个清晰的,渴望的方向和目标。确定将来成为怎样的组织,然后综合资金,设备,人事等方面的资源朝目标努力前进。 这里强调的是我们确定目标后,来组织资源全力向目标前进。不是在现有资源下确定目标。 习惯三:“要事第一” 无论做任何事情,我们大致分为4个类别:(1)紧急且重要,(2)不紧急但很重要,(3)紧急不重要,(4)即不紧急也不重要。你的效率就在你目前正在忙的事情。 如果你一直在忙紧急且重要的事情,可能永远无法提高效率。如果一直在处理三、四类事情,不会有多少意义,负责的人生。只有懂得放弃三、四类事情,节制第一类事情,在第二类事情上投入更多的时间,才是有效地自我管理的关键。 团队的魅力 现代社会,每一个人都要处于组织中,所以互助与团队精神是帮助您成功的必须。习惯4、5、6正是着眼于此。 习惯四:“双赢思维” 在个人的职业关系中,高效能很大程度上通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协作来完成。双赢思维就是建立在这样的观念基础上的。即个人成功不排斥别人成功,也不牺牲他人。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便宜都占尽。所以,每个人只要跟别人产生互动,就要想能给别人带来什么,怎样帮助别人,寻求互惠互利的解决方案。 习惯五:“知彼知己” 首先要寻求了解别人,然后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,这个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。 习惯六:“统合综效” 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,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、情绪与智能,以及个人眼中所看到的不同世界。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,益处不会太大,与意见不同的人交流一定能有收获。“统合综效”基本心态是:如果一位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,那么对方的主张一定有我没有体会的奥妙,值得加以了解。 所以要使一个团队达到高效的关键,就是要通过获得有价值的差异,并且以相互尊重的精神对待不同的观点,寻找第三替代方案-----既不是你的,也不是我的,是我们的。 持续成长 习惯七:“不断更新” 这个习惯强调的是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的观念,其主旨就是不断磨练自己。磨练自己就是指以均衡的明智的方式,在身体、精神、心智和社会情感等四个方面训练自己,增进个人的能力,累积其他修养的本钱。 人生的四个层面休戚相关:身体健全有助心智发展,精神提升有益于人际关系的圆满。因此,平衡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。当每个人在生理的,心智的,社会情感的,精神的领域保持平衡时,这个习惯将更新其他所有的习惯,这将促成我们持续地改进。 7个习惯理论也只有在身心平衡的状态下效果最佳,因为每个习惯间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:越是积极主动(习惯1),就越能掌握人生的方向(习惯2),有效管理人生(习惯3),能够不断砥砺自己(习惯7)的人,才能懂得如何了解别人(习惯5),寻求圆满的解决之道(习惯4、6)。同样,一个人越独立(习惯1、2、3),就越善于与人相处(习惯4、5、6)。磨练自己(习惯7),由此不断提升前6个习惯的境界。
讲师授课见证 更多
对不起,该讲师暂未上传讲师授课见证